書籍目錄

  • 書       名 教孩子從A到A+ - 教孩子IQ也要教EQ
    作       者 余展飛、謝銅華、林香玲
    系  列  名 核心滿分爸媽-09
    書       號 605009
    發行日期 2006/8/1
    定       價
    250元
 

國際知名趨勢大師--大前研一認為:
「專業,是唯一生存之道。」
A+的孩子才有競爭力!

 
身為家長的您是否曾想過未來的競爭是全球性的,
中國大陸、印度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,
不僅是課業上尋求滿分,在各方才藝及做人處事應對上,
紛紛追求更高深的專業知識。
這樣,身為家長的您,不能只追求成績的滿分!
本書即將教您如何栽培出A+的孩子,
讓您家的孩子也能成為深具全球競爭力的專業人才。

 

第一章 父母怎樣看待孩子  
一 捶打自己的好學生
 
  在同學、老師眼裡,小林各方面都很出色。
  幾天前,小林剛拿到鋼琴五級證書,可一回家就躲進自己房間,狠狠打自己的臉,捶自己的胸,猛烈地搖頭。
  父母看到後嚇呆了,直想自己這十一歲的兒子是怎麼了?
  後來,有一天,學校的輔導老師打開了孩子的心扉。
  小林說:「做好學生真累,當我媽媽的兒子更累。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外面自由自在地玩耍,我也想外出瘋狂一番,但是不行!我爸媽整天管著我,不是背課文就是讀外語……」
  老師、父母對小林的期望,時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,於是他只能用捶打自己的方式,來發洩心中的不滿。
  
  評述:
  由於某些原因,家長錯過了學習和深造的機會,所以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,學語文、學藝術,學這學那。
  父母塑造孩子的行為,實際上是種自我繼續發展的表現,因此他們對孩子過分保護、不放心,不允許孩子失敗。
  所以,孩子的壓力常常是父母鑄成的,許多孩子的心病是環境造就的,是被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觀念所催生的,有時並非是心理問題。
  孩子成績不好,家長總是責怪孩子不努力,常用「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」的故事來教育孩子,實際上,家長應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。
  自己的孩子能幹什麼,家長最清楚,可,有時家長不願孩子當工人、當藍領,硬將孩子往科學家的方向帶,其結果未必如其所願。
  
  對策:
  在國外,許多家長與老師的教育理念是:學習好是好學生,體育好是好學生,動手能力強也是一位好學生。師長通常都從正面引導孩子,認為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成功者。
  他們從小就對孩子教育說:「你不可能樣樣都比別人好,但你一定有比別人好的地方。」讓孩子能接受、承認和欣賞自己的形象、行為等。
  這種理念保護了孩子的積極性,是一種從成功到成功的教育。
  有鑑於此,國內的家長們要改變觀念,不要只會盯牢分數,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潛能,可能是智慧,也可能是藝術能力、動手操作能力……
  沒有必要給孩子一個很高的期望,那樣會給孩子帶來很重的學習負擔和生活負擔。
  家長應放棄「家長的話總是對的」這一觀點,以孩子為中心,真正關愛孩子。
  家長和孩子儘管輩分不同,但人格是平等的,別讓孩子看到父母就害怕。
  
  忠告:
  家長時常要反思一個問題: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?


  二
  不可以說「不可以」
 
  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處處受到父母限制或被代替的現象時常發生。
  如父母與孩子去拜訪親友,長輩拿東西給孩子時,孩子還未有所反應,大人們就已先發令:「不可以」、「說謝謝」等。
  還有,在吃飯時間,父母看到孩子在看電視,便不由分說將孩子強拉去吃飯,而孩子根本就沒有反對的權利。
  如此種種,孩子的行為、權益全部由父母決定,孩子只要執行即可。
  而待孩子稍大些,父母卻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依賴性太強,感覺長不大。
  
  評述:
  孩子從零歲開始的成長過程中,有些權益是應交由父母處置沒錯,但這種迫使孩子服從的作法,會使他們慢慢失去選擇的主動權,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,其思維能力、自尊心都將受到傷害,時間一久,這些孩子便有可能不愛動腦子,因為該怎麼做,父母早已幫他們安排妥當了。
  所以,等他們長大成人後,往往缺乏主見,缺少獨立裁斷的能力,也有的孩子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。(註:逆反心理是指,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、而對對方的要求,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。)
  其實,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尊重,心理學家認為:尊重孩子,實際上是對孩子的鼓勵。
  有一項研究顯示,受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健康活潑,對事物反應極其靈敏;而長期受壓制、被體罰的孩子,則表現較呆板、膽小、反應遲鈍,長大後極易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。
  
  對策:
  孩子想幹什麼,父母沒有必要干涉太多。
  在美國的一些家庭中,父母會讓孩子充分發揮主動性,無論遇到什麼事,都先鼓勵孩子去思索,讓孩子自己提出想法,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、拿什麼、到哪兒去玩、什麼時候做作業等等。隨後,父母再根據孩子的選擇,作出相應的解答,即指導孩子怎麼做。
  即使他們要改變孩子的想法,也要和孩子商量,講明為什麼要這樣做、目的是什麼,使孩子既明白了道理,又瞭解了利弊關係。
  美國電視連續劇《成長的煩惱》中,有很多有益的內容,值得家長們多多學習。
  
  忠告:
  尊重孩子是讓孩子形成良好習性的法寶。

 
  三
  「代溝」越來越深
 
  中年父母經常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而煩惱,他們通常認為孩子小時候很聽話,他們說什麼孩子都照辦,但孩子逐漸長大後,對他們的話越來越不願聽,有時還頂撞他們。
  孩子們則另有觀點,他們總感到父母很嘮叨,不瞭解他們,所以對父母的說教越來越反感。
  許多家庭的這種矛盾,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「代溝」越來越深,從而使家庭生活越來越不安寧。
  
  評述:
  這是一個父母與孩子之間,普遍會遇到的問題。
  孩子需要父母瞭解自己,而父母希望孩子能聽從自己,這矛盾始終存在著。
  一般來說,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以下四種情況:
  (一)父母瞭解孩子,孩子也瞭解父母。
  這是一個最佳組合,父母滿意孩子也滿意,家庭始終處在一種民主、祥和、溫馨的氣氛中。
  (二)父母瞭解孩子,而孩子不能瞭解父母。
  由於各種原因,孩子並不能瞭解父母對自己的苦心,經常頂撞父母,但父母若能調整對孩子的期望,逐步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想法,家庭的矛盾就有可能不擴大,亦可能處在較為寬鬆的氣氛中。
  (三)父母不瞭解孩子,而孩子能瞭解父母。
  這樣的家庭孩子較早熟,能體諒父母的苦衷,經常以減少自己的興趣愛好,來適應父母提出的期望。
  儘管父母滿意了,但孩子不滿意,不過,家庭矛盾比較不會擴大,但會處在較為沉悶的氣氛中。
  (四)父母不瞭解孩子,孩子也不瞭解父母。
  這是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。父母與孩子之間充滿矛盾、衝突,彼此不滿意對方,若孩子的心理素質弱一些、法制觀念淡薄一些,就有可能造成家庭悲劇。
  
  對策:
  符合上述前三種情況的家庭佔絕大部分,會產生慘劇的畢竟是少數。為了保持家庭氣氛和樂、溫馨,家長應盡量與孩子溝通,進而相互瞭解。
  特別是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值提得過高,應盡量使孩子滿意。
  
  忠告:
  家長畢竟是大人,沒有必要和孩子一般見識,與孩子鬥氣。
 

...尚無評論...

教孩子從A到A+ - 教孩子IQ也要教EQ

*e-mail:
* 評論者:
* 評論內容:
余展飛是國立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主任,兼任國立兒童、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。他從醫近五十年,長期從事精神科、內科臨床工作,近十多年來專門從事心理諮詢、心理醫學、心理健康的普及宣傳、教育培訓、科學研究和臨床服務。專長爲憂鬱、焦慮等情緒障礙綜合性診治、各類學生學習困難識別診治、心理測驗評論等。多年來,余展飛在各大學、各大知名醫院、研究中心,培訓出兩百位以上的心理醫主和教師。迄今已出版十本著作,有「醫學心理諮詢指導」、「青春的障礙」、「走向全面健康--心理缺陷識別和診治」等。

謝銅華為國立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副主任,而林香玲亦服務於該中心,兩人在國內心理研究佔有一席之地,而且皆是具有相當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醫生,多年來在國內外發表許多學術研究報告,對於國內的心理研究具有極大貢獻。

三位作者還著有「戰勝人類第一心理殺手」、「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和治療」等心理相關的書籍。